1)476、新的邀请_影帝重回十八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美国的演出,并不像香江那样,一开始就火爆异常,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,通过口碑不断发酵,以及媒体和剧评家的正面评价。

  这也并不是说江志强没有起到作用——如果没了他,单靠宁远和他的公司,就算再加上华夏话剧院,以及柏林戏剧节的招牌,一开始也不会、更不可能达到满座。

  满座已经表明有了不低的人气。

  当然,这跟火爆还挂不上边,什么时候一票难求才算,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有这种趋势了,每一场的票刚开售,售罄时间都比前一天要提前一些。

  口碑的发酵,和观看人次的不断累积,也推高了热度,再加上江志强通过媒体造势,打广告,也让越来越多的美国戏剧爱好者知道了,并慕名而来。

  宣传和营销的确好用,尤其是对于好作品来说,会助力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
  现在选择太多,足够让人眼花缭乱挑花了眼,但好的运作,会让它来到你面前。

  就算是烂片,也不乏有一些作品在强大的营销上变废为宝。

  这时候宣传方式还停留在初始阶段,但当有人发现,通过狂轰乱炸式的宣传,和夺眼球的炒作、制造话题带来高收益,就让别人大开眼界。

  有利可图,自然趋之若鹜,慢慢的,越来越多人用这种方式,也形容拍戏就像捡钱——接下来的十多年正是如此,直到观众被喂多了翔,才产生了抗体。

  而现在,江志强的营销就显示出他的头脑,在香江就是找明星大腕刺激观众,而在美国,则是通过邀请一些知名剧作家、剧评家和导演站台,召开作品研究会。

  其实这还是国内已经用了很多年的方式,最早是在文学圈,但嫁接到美国后,却异常好用。

  不为别的,既然能让这些专家开始研究了,立马就会给人高大上的感觉。

  就在这些操作中,让《川省好人》的知名度迅速扩散,当形成规模后,不用江志强操作,那些看过的人,就会‘与有荣焉’的跟别人推荐。

  这道理跟奢侈品的运作有点像,我买了、我带上了这种‘大牌’,走路都带风,你没有?羡慕不?

  奢侈品的确比一般商品好,但也没有高到像价钱的差距那样,就是因为走高端路线,价格上来了,物以稀为贵,能用的人自然觉得高人一等。

  所以,江志强的第二步,就是提高价格。

  这时候的百老汇,一般演出票价基本分为三等,20-30美元,30-50,以及50-70,而江志强全都提高了10到30美元,最低一档也在30,最高一档就到了100美元。

  一开始剧院方面还不愿意,说这么一涨肯定让很多观众放弃,得不偿失,江志强于是就给他们上了一节生动的饥饿营销课,虽然这个理论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型。

  结果自然让这边的人开了眼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jttc.net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