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二十七章:进入梓州路_回到古代做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话说苏轼和秦明等一干人,自京兆府,经凤翔府乘船直下,途经利州、巴州,最终乘马车到达梓州。笔|趣|阁www。biquge。info一路上,巴陵胜状,以及川地风情,都尽收眼底。

  苏轼乃眉州人士,中状元以来,除了跨马游街之外,便没有回过家乡。这次来到梓州,已然靠近成都府。成都府路再有百多里路,便回到了眉州。过家门而不入,几乎都可以说是衣锦夜行了。

  秦明等皇家军校学员,见苏轼对梓州风貌都熟稔于心,还用方言和周围之人交谈起来,无不惊奇,问之,苏轼才说道:“成都府路与梓州路,人文相差不远。同饮一江水,自古便是儒士辈出之地。《诗经》有云,‘“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。靡瞻匪父,靡依匪母’,其重孝悌至此也。子瞻乃成都府路眉州人,自是明白此地风情。”

  秦明苦笑道:“苏大才子,你就饶了我们吧。我们一群大老粗,哪里听得懂这些什么经什么书!”

  苏轼也有些好笑道:“你们不都是识字的吗?前朝大诗人柳宗元,还写过‘乡禽何事亦来此,今我生心忆桑梓’哩!”

  秦明压低了声音说道:“都是托了陛下的福,我等才算勉强学得几百个字。要是之前,那些字,它认得我,我可认不得它!”

  苏轼大笑,可笑声中暗藏着悲伤。路过梓州,想起柳宗元的那首《闻黄鹂》一诗,他便想到了已然身故的生母程氏,一时间情绪流露。秦明等人见一路上颇多话的苏轼,进入了梓州之后,便沉默寡言起来。除了例行公事的问话之外,都是闷头赶路。弄得秦明他们好生不适应,还道苏轼是心情不好。

  这日,到达梓州城中之时,已然时近黄昏。一行人寻了间客栈,就此落脚。其实苏轼乃是第一次办案,如何入手都毫无头绪。这一晚,苏轼辗转反侧之下,无奈起身,推开窗户,正想赏月之时,却不料天色阴暗,满天无星,更别说月亮了。

  不多时,果真下起雨来。雨点敲打在瓦片上,在静谧的天地间,似乎奏出了一番独特的韵味。

  看着不远处的涪江水,苏轼灵感来了,顺口吟道:“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人船。卷地风来忽吹散,望江似月水如天。”

  望江如月是什么意思?正是因为苏轼此时住的房间,就此望去,涪江水如同一弯明月。最后那句,望江似月水如天,如果是按照正史上,苏轼会在此时九年后,在杭州望湖楼作下,原句应为“望湖楼下水如天”,可原句的意境却不如此时这“望江似月水如天”了。毕竟西湖只是一个没有活水的湖,而涪江却是梓州百姓的生命源泉。或许西湖的婉约,与历代文人骚客的描写,使它具备了“断桥残雪”般的意境。可苏轼的文风向来大开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jttc.net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