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七百八十九章 事实胜于雄辩_汉儿不为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监国却仍是不听,直说自己身为臣子,窃居监国之位代行天子之权已是偕越,若天子未归国则罢,如今已然归国,岂还能恋栈不去。Δㄟ.如此,叫天下人如何看他?

  监国心意已决,他不管这事是真是假,他都要表明态度,不使天下人误他有窃居帝位之心。

  郭之奇暗叹,监国人虽仁义,却过于迂腐。当年监国手书金厦延平,要他改奉永历为尊,此为识大体,顾大局。然今日之举,却是浑然不顾大局了。

  不管怎么说,天子归国这事只是洪承畴书信所言,未有旁证,且不知天子此时到底在何处。而现在南都却急需监国亲至安定人心,振三军士气和鞑酋决战。此战若胜,大明才真正复国有望,要不然,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明清划江而治,北方中原江山仍沦于满鞑之手。若败的话,则大好局面一夜崩溃,华夏神州再沦腥膻。

  因此,郭之奇认为监国眼下当马上去南都,而不是固执的因为一个并不曾得到证实的消息而不担监国之责。哪怕天子真的归国,监国也大可在稳定了江南局面,待粤国公击退清廷大军后再行奉迎天子。那时,总好过现在。现在这样子,让人真是失望的很。

  监国是君,郭之奇是臣,明知监国此举让人失望,会误大事,郭之奇却只能以臣子身份苦劝,甚至都不敢稍有强硬。

  监国似有犹豫,但最终还是未有松口。

  连城壁又言洪承畴居心未必就是叵测,其子洪士铭现为大明礼部侍郎,南都又已收复,正是大明复国声势高涨之时,洪承畴很可能后悔降清,这才以告知天子下落示好大明,为日后反正做准备。他以此说坚定监国之心,暗示云贵两省或许马上就会反正。到时监国不去位也得去位,与其那时被动,不如现在主动,还能让天子那边有好感。

  袁廓宇闻言讥笑道:“我那老师若有此心,能顾亲人,当年便不会在关外降了满鞑。他今日所为,不过是使我添乱而矣。他若真有反正之心,为何不与吴三桂扯旗反正,堂堂正正遣使告之,反使这鬼崇之举?”

  袁廓宇乃是洪承畴的门生,其能为清廷的偏沅巡抚就是洪承畴一力保举,所以要说了解洪承畴,在场阁臣没一个能比得过他。其说言又为事实,至少,目前为止,广州还没有收到吴三桂举旗反正的消息,故而连城壁一时哑口,无从反驳。

  大学士洪育鳌这一次没有支持连城壁,反而坚请监国即刻奔赴南都。他虽是永历委派的湖广督师,可眼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大明之能有今日局面,全赖周士相之功,全赖十数万太平军将士浴血厮杀,而不是靠什么大义人心。

  洪育鳌上次反对监国去南都,是从安全角度考虑,而不是因为什么天子归国。这和连城壁想奉迎永历,本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jttc.net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