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六十八章 决定因素_伐清1652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工坊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。

  甚至,孙可望心心念念的燧发枪,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,击发点火率已经达到了实战水平,零件也大大减少,成本目前更是降低到了火绳枪的一倍左右。

  不过,在产能限制之下,燧发枪和刺刀的生产并没能铺开,孙可望依旧以尽可能多的装备大军火器为目的。

  毕竟,这种月产量超过六千支的加急生产并不能长期维系,除了武器工坊以外,前线所需的粮食,燃料,武器都需要征集徭役运输,还有后方各种防御工程的构筑,矿石的加量开采,以西南六省的人力,在农耕时节根本不足以支撑如此繁重的徭役。而一旦影响了粮食生产,出现了粮荒,那局势就极有可能从内部崩坏了。

  这些也就是孙可望认为此战决不能一败的原因了。否则以西南六省的人力物力财力,就算抵挡住了清廷的下一次进攻,两三年内也再无能力组织起这样的大会战了。

  战争的胜负,更大程度取决于的是背后的这些因素。在原本的历史上,孙可望岔路口一战没能取胜,明清双方之后几年在湘西的小规模交战不断,但谁也无力组织起战略性的进攻。

  洪承畴经营西南防线多年,组织了十数万大军,耗费了数千万两白银,使得清廷的财政由每年百万两盈余到数百两赤字,最终还是在孙李内讧的情况下,战局才进展如此顺利。

  而财政状况远好于清廷的孙可望,在更早就能组织起大反攻,只是因为内部不和,刘文秀不愿用力,以至于出师未捷,“长江大战”虎头蛇尾就结束了。

  而现在,继承了明朝廷体制的清廷,基层存在大量蛀虫,财政效率更加比不上孙可望执掌的永历-大西复合政权,只要这一战胜了,孙可望能够攻取湖北,江西,弥补当前巨大的财政赤字;歼灭数万清军野战主力,使得其在江南地区难以进行有效部署,那清廷就必败无疑了!

  而暂时解决了内部不稳的问题之后,孙可望也随即开始进行最后的战前准备。

  在这场足以决定双方命运的大战之前,少不了的就是各种封赏鼓舞大军士气。孙可望虽然拿不出真金白银来,但是各种荣誉性的虚职,钱庄的票据,以及新推出的勋章,自然是少不了的。至于这些荣誉,空头支票的兑现,自然是大战胜利之后了!W

  大军全线拔营,开赴前线之前,孙可望计划在全军进行授勋仪式,以表彰近几年在抗清战场上英勇战斗的将士,树立榜样。而醴陵城外,已经被塑造起来的七人,自然是此次授勋仪式的重点。

  与此同时,如今绝大部分野战军都已经调往了前线,湖南腹地,长沙城内皆是一片空虚,孙可望还需要在行都长沙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,给空虚的长沙城打气,以稳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jttc.net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